Brindha Punneyalingam

Brindha 是第二代泰米爾澳洲人,在 Girraween 公立學校任職高中老師,校內 90% 以上的學生講印地語和泰米爾語。 Brindha 本身的經歷使她能明白學生的感受,從而在課堂上引領他們――鼓勵學生在慶祝及不忘家庭傳承、血統或文化的同時,也擁抱他們的澳洲身份。

文本: 

[Brindha Punneyalingam]: Girraween 公立學校位於悉尼西部,大多數學生都說英語和另一語言, 他們當中不是 第二代,便是第一代移民。我們的學校提供社區語言,所以這裏的老師們都可以通過雙語教育來教學。對我們來說,語言學習更多是關於身份. 

所以,雖然你可能擁有不同的背景像說泰米爾語、或信奉一種宗教,但是我們會嘗試及積極推動務求大家都接受一個更具包容性的澳洲人身份,而做法便是通過使用英語。 

我的父母在 1995 年來到澳洲,父親會說英語,但是母親連一句英語都不會說。我們學習泰米爾語,是因為要與母親溝通。我可以說,但是總是有點刺耳,就像帶有澳洲口音的泰米爾語一樣。 

當我們推動孩子或成人能說多種語言時,必定為促進寬容度而建立一個平台。我們發現你可以嘗試向他們展示當你學習泰米爾語時,是不會讓你變為一個不完整的澳洲人。由於他們來這裏時帶著作為澳洲人的狹隘觀念和作為泰米爾人的狹隘觀念,或可能是其他觀念, 所以,我們便嘗試和他們說那些觀念根本不存在,而我們需要打破這個困著我們的泡沫,因為我們確實是團結一致的。

This post is also available in: English (英語) 简体中文 (簡體中文) Tiếng Việt (越南語) العربية (阿拉伯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