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斯杜化•世英(Christopher John Lindin Shying)為麥世英的曾孫(Sai Ying Mak,又名John Shying)。麥世英是中國出生而最早在澳洲定居的人士之一。
基斯杜化•世英於1896年出生於悉尼小區夏丘(Summer Hill)。離開學校後,他曾任見習學徒15個月,然後取得黃銅裝配匠資格。他曾試圖加入當地義勇軍,但由於個子太矮小而遭拒絕。懷著這不會妨礙他加入澳洲帝國軍隊(Australian Imperial Force, AIF)的希望,他於1915年8月13日帶備文件到Holsworthy軍營,並通過了入伍程序。AIF於1915年6月降低了最低高度的要求。
基斯杜化於1916年抵達法國,為第4營總部擔任駕駛員。駕駛員可以駕駛馬拉或機動的交通工具,擔當各種角色,包括運送傷兵、運送重型砲彈、接送軍官往返總部和前線,以及來回運送部隊補給物資。運送物資無疑非常重要。澳洲官方戰爭歷史學家查爾斯•比恩(Charles Bean)在官方史中指出,這主要為夜間活動:
幾乎每晚在戰線兩旁雙方的前線戰壕內都可以聽到遠處傳來鐵鑄的車輪壓在鵝卵石上發出喀啦、喀啦的聲響…雙方都十分期待糧食到來。

1917年,六匹馬在伊普爾(Ypres)泥濘中拉著馬車。
基斯杜化在營中的角色在六個月內從駕駛員變為倉務員,為駐守第一線的前哨步兵配備制服和裝備同樣重要。軍備的需求十分龐大,可從以下官方史發佈的第一師的清單中得知:
20,000張毛毯
8,000件羊毛背心
8,000條羊毛襯褲
5,000件開胸外套
40,000個防毒面具
21,000個防毒背包
20,000個防毒護目鏡
14,000個鋼盔

1918年,澳洲軍械隊(Australian Ordnance Corps)的貨車在法國卸貨。
在擔任倉務員三個月後,基斯杜化被調往第一師打撈連隊(1st Division’s Salvage Company)。連隊被稱為AIF的園丁鳥(bower birds)——從戰場上撿起諸如武器、彈藥、衣物、沙包和鐵絲網之類的物品,以便在以後的行動中重用,減少浪費,並釋放運輸空間用於其他輸入物品。
1918年11月11日戰爭結束時,西部戰線滿目蒼痍。曾是安寧的耕地變成了廢墟,地面凹凸不平,被戰亂的垃圾污染。基斯杜化與打撈連隊留在法國,負責收集和拆除武器、軍械和設備。
基斯杜化於1919年2月啟航前往英格蘭,隨後他被派往軍械庫負責守衛工作。在欣賞風景的同時,他遇上年輕的裁縫艾絲•霍金斯(Elsie Hawkins)。他們於1920年1月17日結婚,然後以家庭身份申請前往澳洲。他與新婚妻子和年幼女兒伊迪芙(Edith)於7月回到家中。當時基斯杜化已離家四年半。
閱讀更多:
https://www.awm.gov.au/learn/schools/resources/anzac-diversity/chinese-anzacs/christopher-shying
This post is also available in: English (英語) 简体中文 (簡體中文) Tiếng Việt (越南語) العربية (阿拉伯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