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rthur Quong Tart | 澳新軍團日

二等兵亞瑟•光達(Arthur Malcolm Quong Tart)。照片由Anzacs online提供

亞瑟•光達(Arthur Malcolm Quong Tart)在商人梅光達(Mei Quong Tart)和其英國妻子瑪嘉烈(Margaret)所生的六個孩子中排行第三。亞瑟的父親通過持有黃金勘探權益股份致富,其後在悉尼經營著名的茶室和餐館,因其長袖善舞和濟世為懷而備受推崇。 1902年,他在維多利亞女王市場(Queen Victoria Markets)的辦公室內遭到侵入者襲擊。儘管可以部份康復,但不到一年便去世,未能見到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也無從得知戰爭對他家人的影響。

亞瑟•光達23歲時加入澳洲帝國軍隊 (Australian Imperial Force, AIF),官職為「羊毛買家」。據悉尼《晚間新聞》(The Evening News )報導,亞瑟曾因身高5呎2吋身材矮小而被拒參軍。隨著戰爭展開,身形標準要求隨之放鬆,亞瑟終於1915年8月9日被接受入伍,派往第19步兵營。

在埃及受訓後,亞瑟於1916年2月轉到第4營。他參與了部隊在法國索姆河谷(Somme valley) 波濟耶爾村(Pozières)的首次大行動。在此小村莊與德軍進行艱苦而代價高昂的戰爭,六星期內共有23,000多名澳洲人傷亡。

登記編號:C03126
1913年第一次世界大戰前波濟耶爾的街景。G. Lelong

盟軍在戰爭初期佔領了波濟耶爾,但遭到德軍大規模砲擊。砲彈爆炸持續不斷,地動山移,軍人的神經遭受不停轟炸,造成稱為「砲彈驚恐症」的症狀。

在7月23日至27日之間,亞瑟因砲彈爆炸造成地陷而被活埋了四次,每次都被同袍挖出,雖然身體沒有受傷,但已造成創傷。他於7月底從前線撤離至英格蘭。

登記編號:E00532
1917年4月波濟耶爾村。

陸軍基地記錄部去信亞瑟的母親,告知她的兒子因「輕度砲彈驚恐」問題而入院。然而從他的病歷記錄所得,他的病情顯然差得多:「他雙腿乏力,說話結結巴巴」,並且「歇斯底里的問題在夜間反覆發作」。 1917年4月的醫學文件指出,亞瑟的病情正在改善,然而第二名醫生不同意,認為他的病情會是永久。不久之後,亞瑟從AIF退役,在母親去世後才回到澳洲。

亞瑟•光達於1927年5月30日在布里斯班的桑德蓋特(Sandgate)去世,享年35歲。

閱讀更多:https://www.awm.gov.au/learn/schools/resources/anzac-diversity/chinese-anzacs/quong-tart

This post is also available in: English (英語) 简体中文 (簡體中文) Tiếng Việt (越南語) العربية (阿拉伯語)